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企业 > 资讯

波士顿:2035年新出行技术带来利润占比将达40% 按需出行成最大新兴利润池

2018-08-27 14:34:46 来源: 前瞻网 作者:
摘要:
出行技术的新发展将推动汽车业参与者寻求利润的领域发生戏剧性的转变。波士顿咨询公司最近的一项研究发现,在最可能的情况下,新出行技术带来的行业利润份额

1

出行技术的新发展将推动汽车业参与者寻求利润的领域发生戏剧性的转变。波士顿咨询公司最近的一项研究发现,在最可能的情况下,新出行技术带来的行业利润份额将从2017年的1%增长到2035年的40%。

随着利润池的转移,现有的原始设备制造商和供应商将在新授权的市场参与者(包括新供应商、按需出行公司科技巨头)以及来自城市的压力下找到自己的竞争地位。新授权的市场参与者及城市将在监管和推广特定的交通模式方面发挥越来越积极的作用。尽管这些变化将会逐步发生,但为了在一个发生根本性转变的市场中茁壮成长,现任者必须从今天开始打下基础。通过探索市场发展的情景,他们可以通过定义一种策略,在新的出行技术在汽车行业日益占主导地位之际,获取最大份额的利润。

转变的力量

本系列之前的报告讨论了推动行业根本性转变的趋势。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电气化。我们相信电动汽车的采用将在2025年左右达到一个临界点,因为不断下降的电池价格使得电动汽车在大多数地区和市场领域都能在经济上与燃气汽车竞争。此外,新车型和公共充电站的增加将削弱采用障碍,并有助于消费者产生对电动汽车的极大兴趣。因此,我们估计到2035年,全球销售的新车中有30%将是电动汽车

自动驾驶汽车我们预计,到2025年,完全自动驾驶汽车(无需驾驶员任何注意)将在城市进行商业部署。监管审批已列入许多司法管辖区的议程,而且势头良好。一旦开始大规模生产,自动驾驶汽车零部件的成本将大幅下降。消费者,尤其是年轻一代,将越来越倾向于接受使用自动驾驶汽车。我们估计,到2035年,全球销售的新车中,近四分之一将实现完全自主驾驶。

出行共享。除了技术变革,两大广泛的社会趋势——城市化和共享经济的兴起——将促进出行共享的需求。我们估计,到2050年,全球66%的人口将居住在城市,而2015年这一比例为54%。此外,年轻一代对共享产品和服务表现出更大的开放态度,对拥有汽车的兴趣也越来越小。到2035年,我们估计18%的乘客里程将由按需共享的车辆所驱动,主要是自动驾驶的电动汽车

这些相互促进的发展将对新车销售、收入来源、利润池和资本投资产生巨大影响。(见表1。)

1

产生新的盈利来源

现有参与者最初将享受一段看似顺利的旅程。到2025年,主要受到中国和其他新兴市场销量增长的推动,新车销量将继续同比增长。然而,随着中国汽车销量增长放缓以及自动驾驶技术的突破使得更廉价、更方便的按需出行服务出现,汽车销量增长将陷入停滞。与此同时,按需服务销售的全球汽车年销量每年可能会增至1,000多万辆。

即使有这些干扰,到2035年,行业利润总额仍将以每年3%左右的速度增长。(见表2)。然而,随着自动驾驶汽车和电动汽车采用的增加,新技术将扩大行业界限,盈利来源也将发生变化。预计2035年,新兴利润池(包括自动驾驶汽车和电动汽车的组件电动汽车的销售、数据和连接服务以及按需出行服务)所占行业利润份额将达到40%。到那时,传统的利润池——包括传统零部件、内燃机和混合动力汽车的销售、融资和售后市场业务——将仅占行业利润的60%,低于2017年的99%。按需出行预计将成为最大的新兴利润池,在2035年达到760亿美元。(见表3。)

2

1

对预测背后的因素进行审视,对市场如何发展提供了一些见解。

新车销售。到2035年,新车年销量可能增加1700万辆。但从2025年开始,新车销量将保持相对平稳,因为各种发展将对新车市场产生积极和消极的影响。中国和其他新兴市场的持续增长(尽管速度放缓)将提振销量。此外,汽车价格上涨还将增加营业收入。由于原始设备制造商试图达到更加严格的排放标准,内燃机车辆的成本将会增加,而电池组件的高成本将导致电动汽车的价格超过目前汽车的平均价格。然而,尽管自动驾驶出租车的更换周期较短,但与私人车辆相比,自动驾驶出租车的使用率较高,会对销量产生负面影响。

组件供应。随着电动汽车渗透率的上升,价值创造将从原始设备制造商转移到供应商。到2030年,原始设备制造商的价值份额(即他们在制造每辆汽车的零部件成本中所占的份额)在电动汽车方面预计将下降到10% - 20%左右,大大低于目前内燃机车辆(27%)的价值份额。我们预测,主要由供应商制造的新自动驾驶汽车和电动汽车组件将占到自动驾驶电动汽车组件价值的50%。如今,原始设备制造商通常自己生产内燃机动力总成。然而,目前看来,许多原始制造厂商将把电池组件和其它用于自动驾驶汽车和电动汽车的新部件的生产外包出去。在这种情况下,新零部件的供应商将成为大赢家。

售后市场原始设备制造商高利润率的售后市场业务将受到电动汽车采用的挫伤,电动汽车每年需要比内燃机车辆少将近60%的维护费用。然而,负面影响将缓慢显现,因为到2035年,电动汽车仅占道路驾驶车辆的10%左右。提供按需服务车辆的营运商亦会对售后服务价格施加下行压力。一些车队运营商可能会建立自己的维修车间或将维护工作外包给低成本的供应商。原始制造供应商可以通过设计利用更高复杂度的自动驾驶汽车和电动汽车组件的方法来在售后市场获取价值,从而回应这些潜在威胁。例如,原始制造商可以设计自动驾驶汽车系统,以便保证只有经过授权的车间才能适当地维护或修理这些车辆。

数据和连接。采用自动驾驶汽车将使与连接服务相关的收入产生有巨大的增长。我们预测,到2035年,收入将从2017年的40亿美元增加到1570亿美元。连接收入将通过以下几方面获得:车载广告和推荐(例如目前一些出租车队中播放的广告)、 数字化服务、功能解锁和订阅(如GM的OnStar)和企业企业数据经纪(原始设备制造商将车辆相关数据出售给第三方,如维修店或保险提供商)。

按需出行无人驾驶出租车的成本将大幅减少——按需求出行车辆与传统出租车以及与目前更实惠打车服务汽车共享服务相比较得出的结果。事实上,许多人会在任何有需要的情况下,使用自动驾驶汽车,而不是使用私家车。如表1所示,倘使用按需订购的自动驾驶汽车的成本更低、更便捷将导致市场渗透率的大幅增加,特别是在城市。例如,到2030年,30%的欧洲人使用自动驾驶出租车将比购买汽车更经济。

“双重”投资挑战

为了实现出行技术的承诺价值,到2030年,行业参与者需要在新的增长领域投资超过9000亿美元,到2035年需要投资超过2.4万亿美元。主要投资领域包括:

自动驾驶汽车技术。到2035年,自动驾驶汽车技术的累计投资将达到450亿美元,占原始设备制造商累计研发费用的1.7%。为了全面发展自动驾驶汽车技术,该行业将需要雇用数千名专业工程师。

电池生产设备。这个行业需要极大地扩展电池产能以满足需求增加引起的电动汽车销售。 到2035年,整个行业对电池生产设施的投资总额将达到2200亿美元,相当于该时期电池供应商的收入的13%。到2035年,这个行业需要建立57电池生产设备相当于特斯拉的新Gigafactory,计划年生产能力为35千兆瓦时。

充电基础设施。到2035年,对充电基础设施的累计投资总额将达到1300亿美元。从某个角度来看,这一数字相当于德国2017年联邦预算的30%。全球将需要3800多万个额外的公共充电点才能满足需求。

无人驾驶出租车车队。该行业将需要为无人驾驶出租车的大型车队提供资金。到2035年,共有7200万辆自动驾驶出租车需要投入1.8万亿美元的资金。这为许多不同类型的参与者创造了一个主要的融资机会,包括城市及其公共交通当局、汽车租赁公司、原始设备制造商、银行或机构投资者。

原始设备制造商面临双重挑战,一方面需要在增长领域的投资中分得一杯羹,另一方面,其核心业务的利润率正在下降。我们的分析发现,到2025年,原始设备制造商的销售回报可能会下降约1个百分点,接近7%。推动这一收缩的因素包括,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的盈利能力下降,以及遵守排放法规的成本降低。与此同时,由于原始设备制造商努力为未来的增长领域提供资金,资本支出与收入之比将上升约1个百分点。

市场结构发生转变

由于这些发展,原始设备制造商将发现在未来15年他们的市场地位将面临多方面的挑战。供应商,特别是自动驾驶和电动汽车组件的制造商,将获得更大的影响力。提供打车服务公司科技巨头企业将争夺主导客户界面和数据流。初创企业(包括数字原生代)将在提供以车辆为中心服务方面进行竞争。城市可能会成为地方服务的守门人。

可能的赢家将是那些在未来增长领域处于有利地位的市场参与者:自动驾驶汽车技术供应商(包括电子和软件供应商)、电池制造商、按需平台供应商和运营商。潜在的失败者可能包括专注于内燃机车辆零部件的现有供应商;在新业务模式或自动驾驶汽车或电动汽车技术方面没有强势地位的现有原始设备制造商;以及无法扩大服务范围的经销商和维修店。

在供应商中,新进入者包括了从大企业到初创企业的一系列不同的企业。这些企业将提供各种各样的新技术,包括自动驾驶汽车软件、传感器、发动机控制单元、电池和导航系统。例如,比亚迪、LG Chem、松下(Panasonic)和三星(samsung)这四家公司通过成为电池的主要供应商,扩大了它们在出行行业的角色。电池是自动驾驶电动汽车最昂贵的部件。

在按需用车市场中,像是Uber、滴滴出行和来福车(Lyft)这样的主要打车企业占有强有力的先机。它们庞大的汽车网络和高效的路由算法帮助它们提供最快的接送服务,而且它们拥有在特定市场竞争的诀窍。因此,它们都拥有广泛的客户群和成熟的品牌。然而,鉴于预期采用无人驾驶出租车,这些目前领军企业的长期前景尚不明朗。提供最快的接送服务将属于拥有最大自动驾驶出租车车队的平台。提供打车服务公司还需要建立管理本地车队而不是司机的专业知识,并与城市建立牢固的合作伙伴关系。

按需出行将需要一个新的支持生态系统。它需要新的基础设施(包括交通管理控制中心、接送中心和专用车道);专用车辆及相关融资和保险;本地运营(例如清洁、维修、收费、停车及路边支援);以及提供客户界面、路由和行程分配以及支付处理的技术平台。当地业务将占据最大成本份额,可能使其成为竞争差异化的关键来源。

谷歌和腾讯等科技巨头正在打造综合服务平台。例如,谷歌地图整合了优步和来福车的叫车服务,而腾讯的微信有一个直接与滴滴相连的“叫车”功能。这些科技巨头还投资了一家或多家领先的叫车服务公司。由于这些巨头控制着客户界面,并有雄厚的资金来源,市场上的其他参与者必须继续寻找与他们合作的方式。

增长领域新移民的良好前景反映在他们的高估值上。进入新增长领域的参与者的有利前景反映在他们的高估值上。例如,计算机芯片制造商Nvidia开发了一个人工智能技术平台,将用于自动驾驶汽车上。该公司市场资本化从2016年初到2018年中期增加8倍,达到1500亿美元。其市值对收入比例(投资者预期指标)高于13,而领先的原始设备制造商和传统供应商的比率低于1。

意识到这些机遇,风险资本投资者一直在将资金投入增长领域。例如,三家纯电动车原始制造商--Faraday-Future、NIO(前称NextEV)和WM--均获得风险资本融资超过10亿美元。Zoox(一家自动驾驶汽车初创企业)获得了2.9亿美元的资金。风险投资的最大受益者是按需服务公司,滴滴和优步都获得了超过100亿美元的资金。

如何做准备?

考虑到要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格局需要大量的投资和较长的时间框架,行业参与者必须立即开始定义他们的策略,以便为利润池的转移做好最好的准备。每种类型的参与者都有机会追求不同的成长领域。

供应商应决定如何进入自动驾驶汽车软硬件和电动汽车电池及组件市场。为了获得相对于新技术公司的优势,现有的供应商需要探索重新调整业务方向的方法,比如通过新的业务模式,整合价值链,以及调整产品组合。在许多情况下,收购将提供获得新能力和技术的最快途径。为了确保资金用于追求增长领域,供应商将需要管理其遗留业务,以提高盈利能力,并仔细审查投资新业务的提议。

汽车制造商将需要管理向新的增长领域进行转型。供应商作为电动汽车和自动驾驶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的角色日益重要,对汽车制造商构成了巨大的威胁。为了确保他们的竞争优势,汽车制造商将不得不扩大他们在开发电动汽车和相关组件以及自动驾驶汽车技术和软件(包括高清地图)方面的能力。在整个价值链上建立伙伴关系对于获得技术和能力至关重要。为了应对在利润率萎缩之际增加投资的“双重打击”挑战,汽车制造商必须改善其内部融资能力,审查其遗留业务投资的经济性,并与能够获得资本的公司建立合作关系。重要的是,汽车制造商还需要决定在新兴的城市需求出行生态系统中扮演何种角色,以及如何做好最佳准备。

提供按需出行服务公司需要建立广泛的客户基础和强大的品牌,并与地方和国家监管机构建立关系。虽然按需出行是利润池中最高的预期增长,建立一个可持续盈利的业务将是一个挑战。一旦自动驾驶出租车上路,企业将需要拥有或有一个庞大的车队,来确保高使用率和较短的等待时间。他们还必须确定哪些运营任务(如客户服务、路边援助和车辆维修)需要公司内部执行,哪些任务需要外包。

城市有机会积极塑造城市出行的未来。为此,它们需要实施一项综合出行战略,解决如何通过伙伴关系协调生态系统、积极管理交通和通勤需求以及确保公平和平衡的竞争。这应该包括界定公共交通机构和提供按需出行服务公司各自的角色。城市还必须通过设置投资重点,在收费点、专用车道和多式联运枢纽上确保所需基础设施的可用性。这些变化将要求城市找到新的方法来精确衡量通勤需求和交通模式。

通过定义和建模不同的情况,现有的公司可以探索该行业及其利润池将如何发展。这种建模应该考虑一系列情况,对于自动驾驶汽车、电动汽车和出行共享有不同的采用率。每个利润池内的特定增长区域也应该进行评估。

有了对这些情景的深入了解,企业应该考虑如何最好地利用它们目前的优势,在新兴的利润池中占据较大份额。他们应该决定参与进哪一方面,确定产品和服务方面的战略重点。其次,他们应该关注如何取胜,识别最重要的资产和竞争优势,以及潜在的合作伙伴和收购目标。最后,他们必须决定如何执行,在追求机会的行动计划中制定所需的计划。

汽车行业的现有参与者必须避免对市场的发展产生错误的安全感。的确,行业收入将继续增长,新兴的利润池刚开始的增长会很缓慢。然而,10到15年后,盈利的来源将发生巨大变化。把为新的市场格局做好准备的任务遗留给他们公司的下一代领导者。

返回首页,查看更多 【免责声明】 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京晨晚报网:http://huaxacaixun.com/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联系邮箱:xinxifankuui@163.com
热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