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承载着人们团圆梦想的2019年春运,在万众期待中,终于拉开了大幕。
根据国新办在1月18日的“2019年春运形势和工作安排新闻发布会”上公布的数据,今年春运自21日开始,到3月1日结束,共40天。预计全国旅客发送量将达到29.9亿人次,比2018年春运增长0.6%。
春运是每个外出拼搏的人不可避免的话题。从学生到职场人,都盼望着回家与亲友相聚。
适逢微博上网友发起了“十年对比挑战”,作为专注产业研究的“前瞻经济学人”App,自然也想做一个对比,用数据比较分析春运最重要的承载者 --- 高铁,看看在这十年间,高铁究竟给春运带来了什么。
1998年5月,设计最高时速为200公里的广深铁路电气化提速改造完成,“中国高铁”进入预备阶段, 但直到2008年的8月1日, 中国第一条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时速350公里高速铁路京津城际铁路才正式通车运营。
自此,中国加速迈入高铁时代。高铁成为春运期间,人们最喜欢、最依赖的返乡方式。
根据“前瞻经济学人”统计,春运期间,选择道路出行的旅客人次最多,但呈下降态势。全路动车组出行的人数在2017年开始位列第二,超过了其他铁路方式,在2018年铁路出行方式中占比达到57%,共有2.1亿人次。民航同比增长最快,达11.7%。
此外,旅客发送人次最高峰常常在初六、初七出现,2018年初六出现的客运最高峰已近1300万人。
线上购票方也式增长迅速。2018年77.7%的票是在线上购买,且线上手机购票是主要方式,在2018年占线上购票总数的 55.3%。
以下是“前瞻经济学人”的具体解析。
据“前瞻经济学人”统计,从2014年到2017年,全路动车组从占全部出行方式的4.1%上升到2018年的7.1%,高铁已成为春运出行新宠,与之对比的,则是道路旅客发送量逐年递减。
“前瞻经济学人”大数据平台显示,2018年春运期间,高铁、动车占全部铁路旅客发送量的近六成,而2014年,这一比例仅为33%。
数据暴涨背后,是中国高铁技术的成熟和全国高速铁路网的迅速铺开。
2008年8月1日,中国第一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京津城际铁路”正式通车运营。随后,京广高铁武广段、郑西高铁、沪宁高铁、沪杭高铁、京沪高铁等高速铁路先后建成通车。
2014年,中国铁路新线投产规模创历史最高纪录,铁路营业里程突破11.2万公里。高速铁路营业里程超过1.6万公里,稳居世界第一。中西部铁路建设掀起高潮,营业里程达到8万公里,占全国铁路营业总里程的62.3%。
而截至2018年3月,我国高速铁路运营里程已达2.5万公里、占世界三分之二。根据新修订的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2016-2030年),预计到2020年,全国高速铁路将增加到3万公里。
另一组不能忽视的数据是,选择民航出行的旅客同比增长最快,这得益于民航机场的数量增多,以及人们消费水平的迅速提升。
高铁的普及也带动铁路运营效率的提升,2018年春运铁路始发正点率超过99%,终到正点率达95%。
“前瞻经济学人”统计发现,过去几年里,铁路春运单日旅客发送最高峰通常在初六、初七,2016年单日发送旅客首次突破1000万,此后便一直上涨,2018年较上一年更是增加近200万人次。
虽然单日客流量不断增长,但全国铁路在春运期间日均开行旅客列车数持续上升,加上出行方式的多样化,春运回乡团聚,也不再是十年前拥挤难堪的情形。
十年,什么都在变:十年前的那些绿皮火车,在一声声“哐当哐当”中,驶向了远方,成为了追念。
十年,却又什么也没变:十年前,绿皮车承载着我们的思乡之情,十年后,高铁承载着我们的归乡心切。
春运首日,十年之间,变与不变,都会有“前瞻经济学人”美好的祝福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