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政法大学,人们管李忠实叫做:戏剧之父。因为没有李忠实,就没有中国政法大学戏剧的基因。李忠实30多年间,用他的天赋和勤奋,不但奠定了他在中国政法大学的地位,也奠定了他在中国戏剧界的地位。
李忠实进入中国政法大学的时候,正是校园文化极度贫乏的时期。校园从北京城内搬到昌平县城,学校周边都是农田和菜地,学校里除了周末有舞会和录像放映外,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几乎是空白。年轻人的灵魂无处安放,就一股脑儿走向社会,不安分的情绪一直在校园蔓延。
李忠实在北京师范大学上学期间,就是北国剧社的成员,也曾经参加过话剧《伊尔库茨克的故事》、《丛林猛兽》、《士兵的故事》、《大神布朗》等作品的演出。面对近乎于沙漠般的文化土壤,李忠实就想着是不是用话剧改善一下学生的文化生活,这也不仅能够有效缓解学生的焦躁情绪,同时也能提升学生的艺术水准。于是他开始筹备《悭吝人》的演出。
自掏腰包的导演
在一所以法律为主要学科的校园里推广戏剧,这本身就不太能受到重视。为了能够得到更多的认可,李忠实在那一段时间里,看了无数国内外相关作品,甚至同一部作品的不同版本,他都有所涉猎,每看一次就做一本笔记,认真揣摩每一部作品的内核,找到适合学生观看的点,并结合学生的主要课程进行布局。
为了点燃学生对戏剧的热情,他甚至多次自掏腰包带着学生“进城”看演出,演出完又自费带学生吃饭。李忠实坦言,刚开始进行话剧排练的时候,也是非常难的。因为大部分学生并没有接受过戏剧表演和戏剧美学教育。学生对戏剧的认知,还停留在观看电影电视阶段。所以需要李忠实一遍又一遍的去给学生讲戏,帮助学生揣摩角色内心。一场排练下来,年轻的李忠实都有些吃不消。但好的一面是很多学生通过李忠实认识了戏剧,并喜欢上了戏剧。
当1991年,李忠实带领学生排演的《悭吝人》在学校2000人大礼堂演出时,获得了空前成功。学生们不吝赞美,给整个团队献上了最热烈的掌声。演员们一遍遍谢幕,每个人都满脸兴奋,围过来拥抱李忠实,喊着:我们成功了。
李忠实也很激动,这是他首次作为导演获得的肯定。看着一张张通红的笑脸,更坚定了他走下去的决心。
如今30多年过去了,中国政法大学的每位学生都知道:每两年,李忠实老师都会自掏腰包,排演一部莎士比亚的作品:《奥赛罗》、《哈姆雷特》、《麦克白》……每到李忠实挑选演员的时候,校园里都跟过节一般热闹。哪怕对戏剧一点都不懂的学生,也愿意当观众来参与一把。
获奖无数的导演
在李忠实的推动下,中国政法大学莽原话剧社成立。学生们在学习专业课的同时,也在文化领域受益匪浅。一场场话剧,让沉寂的校园焕发了活力。
2000年的时候,中国政法大学成立了人文学院。这也给李忠实的话剧团带来了转机,因为话剧排练有了学校专项资金的支持,终于不用再自掏腰包,学生们排练也得到了保障。学校专门把2000人的大礼堂作为他们排练和演出的场地,这让李忠实非常兴奋。因为这一决定,让李忠实和莽原话剧社都有了归宿。
有了专项资金的支持,李忠实的莽原话剧社终于走上了“正轨”。话剧社很快就代表中国政法大学参加了北京大学生戏剧节,并最终获得“最佳舞美设计”等大奖。此后每年,话剧社都会或多或少获得戏剧节大奖。最开始的奖项,甚至是组织者手写的奖状。即便如此,还是极大地鼓舞李忠实和剧团成员。人们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莽原话剧社最终成为了“获奖专业户”。
话剧社走上了正轨,李忠实多年的愿望也得到了实现。在排练和演出的同时,他也积极参与到学校的学生素质教育规范制定当中,并且最终提案获得教育部采纳。李忠实说,哪怕有一条被顺利实施,也是自己对中国教育做出的贡献。
随着校园文化的发展,莽原话剧社也拥有了多项成绩。话剧社逐渐向社会拓展,与国内响当当的“开心麻花”等演出团队合作,多次将舞台从校内“搬到”校外。如今的中国政法大学莽原话剧社,早就扬名中国戏剧界,成为了中国戏剧领域的一大新军。李忠实,时隔30年后也再次扬名中国戏剧界,人们私下叫他:“法大”戏剧之父。
终身从事戏剧的导演
随着莽原话剧社多次为学校争取荣誉,李忠实的《戏剧文学》和《戏剧研究与实践》课程也获得了学生的肯定。每当李忠实上课时,最少也要有几百名学生报名。每当看到站在过道里和走廊里的学生,李忠实心里都用过一阵暖意。
李忠实其实是中国先锋戏剧的鼻祖级人物,与孟京辉、牟森等一众人士一起演出、编剧,奠定了他在中国戏剧界的地位。李忠实对戏剧的热爱是出了名的,他坦言:话剧作为他的终身事业,会一直努力弘扬下去。
李忠实深知,当一个导演容易,当一个好导演很难。因此,李忠实每导演一部作品,都要提前看几百部作品。把这些作品烂熟于心,才会按部就班进入排练阶段。每个学年度,李忠实都是这么度过的。从事戏剧表演30多年,李忠实每部作品的观看人数都超过数万人,有时候连剧场过道中都站满了观众。
观众是李忠实一直坚持下来的原因。李忠实的话剧一路上从艰辛中走来,充满了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