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涂志辉看来,一名产业经济学家就应该深入产业第一线,从而帮助产业走出困境。而“经邦济世,强国富民”一直是历代中国有志向、有作为知识分子的崇高思想境界,必须发扬下去。为此,涂志辉在他关注的领域创造性地发现了中美体育产业的差异,并提出用“双轮驱动战略”去指导市场的发展。
2核心VS 4维度
涂志辉多年浸淫在体育产业经济领域,因此对体育相关的产业经济非常熟悉。他在研究中发现:在美国,哪怕是南加州大学的一场学院级别的橄榄球赛事都能聚集超过10万名观众,而在中国,即便是国际级别的联赛通常观众也不会超过1万人。也有例外,比如某一场国际足球明星的参访赛事,可能会达到10万观众级别。
这让涂志辉深觉中国的体育产业经济具有很大的上升空间:不是没观众,不是没市场,而是市场该如何运营以及产业该如何发展的问题。经过研究,涂志辉发现全世界只有美国的体育核心产业相对成熟,打造了以体育赛事为核心,以体育资产、体育媒体、赞助商、体育场馆、体育特许商品公司、体育营销及经纪公司为六大主体的一条完整的产业链运营。而中国的体育产业市场要发展,就必须通过观察和借鉴美国的成功经验以及运作模式,才有可能为整个市场带来改变。而不是简单的把美国的“NBA”换成中国的“CBA”这么简单。
找到症结以及发展方向,涂志辉就开始对中国的体育产业进行了从宏观高度到微观运营的深入了解,最终提出了要解决中国体育产业经济的市场发展问题,就必须启动以“知识人力资本”与“消费升级”为核心的双轮驱动模式,希望以此为中国的体育产业经济带来新的增长点。
为此,涂志辉在其所发表的论文《中美体育产业贸易优劣势测度及竞争性比较研究》中一针见血地从4个维度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在中美体育产业经济的测度对比中,涂志辉认为第一个维度应该是在体育产业经济增长层面。他在论文中明确指出:体育产业在美国属于支柱产业之一,在GDP的贡献值里占比超过5%,而在中国,体育产业在GDP的占比中是1%多一点;第二个维度,在于体育产业结构的调整。通过经济学中的产出收益比等方法,指出我们国家的体育产业生态中,需要加强的部分;第三个维度是贸易测度,比较中美体育产业的优劣势测度竞争的互补性;第四个维度是体育产业的发展与就业问题。四个维度相辅相成,形成完整的闭环,为产业经济提供发展的空间。
研究期间,涂志辉查阅了大量文献,在体育贸易的竞争性、互补性方面进行研究,主要探讨不同国家、不同贸易产品项目类别的竞争性和互补性程度以及相关的影响因素。在要素禀赋、比较优势等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基础上分析国家间贸易的竞争优劣势,探讨国家间体育贸易的增长潜力。在测度方面,也主要利用现实性比较优势指数、贸易互补性指数、贸易竞争力只是和贸易强度指数等指标进行研究。
涂志辉认为促进我国体育产业贸易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对策就是:最终会依靠知识人力资本和消费升级双轮驱动达成发展的目的。涂志辉坚信:通过双轮驱动,会促进就业,也会调整产业结构的增长,达到产业结构的优化目的,并再次带动贸易的发展,实现经济良性增长。
为此,涂志辉常年游走在国内各家体育用品厂商之间,用他的观点去带动企业在品牌和市场影响力方面的提升。在他的带动下,一些厂商开始加大了对大众体育的投入,甚至在一些偏远山区都已经安装上了健身器材。涂志辉说需求增加了,那么市场消费就提升了,而消费的升级也带动了人力资本的增长。间接地,双轮驱动的效应就出现了。
创新VS发展
前不久,中国国务院46号文件出台,明确指出中国体育产业在未来10年内将从300亿美元规模发展到5000亿美元规模。政策利好的推动和全民消费升级会让中国体育产业迎来市场化发展的黄金时代。这一点与涂志辉提出的中国体育产业发展需要“双轮驱动”的观点不谋而合。
涂志辉认为其实当下,中国的体育产业与美国的体育产业互补性还是比较好的。最突出的表是:我们在劳动密集型产业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而美国可能在科技含量和品牌竞争力方面更为突出。在经济学层面,涂志辉通过数据模型解构了这一事实。
研究体育产业,对于涂志辉来说有着天然优势。他供职的第一家跨国企业就是一家体育用品制造业企业,为耐克、阿迪达斯等国际体育品牌企业的供应商。涂志辉说,他本来就是这条产业链中的一员,所以无论是经验还是实践,都是第一手的。
通过研究数据模型,涂志辉发现近年来国内体育产业已经在逐渐发生变化。比如一些大型体育用品公司收购了国外的品牌,并在此基础上重新布局产业,不断在发展新的品牌建设,并与国际市场逐步接轨。
但中国的体育产业的发展,在创新方面还是缺乏的。最近,涂志辉刚刚与同事完成了一部新的教材编写,新教材的名称叫做《创新创业基础》,涂志辉在教材第二章中,着重在“创新”方面加重了笔墨。他认为:自德国经济学家熊彼特(Schumpeter)在上世纪1912年开始提倡创新理论至今,无论是创新意识的内涵、特征,还是基本构成都已经发生了变化。涂志辉明确指出:创新意识是人类意识活动的一种积极的、富有成果性的表现形式,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是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的前提。
涂志辉着重在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进行了阐述,他提出要高效完成创新思维训练的任务,无论是从教师、培训资源,还是在培训过程当中,必须有明确的基本要求。其中包含:目标要求、学员构成及特质要求、时间要求、经费资源要求、计划步骤要求和训练方法要求等。涂志辉认为创新意识的培养需要在教师的有意识主导下,对学员进行有目的、有要求、有方法和有步骤的培训,以达到培养学员创新思维品质和提高学员创新思维能力的根本目的。
涂志辉在创新创业方面的知识,其中相当一部分来源于实践。他不但曾经供职过大型跨过企业,也是自身创业的典范。这一点从他所担任的社会角色中就能发现他的与众不同。他是首批入选中国教育部全国万名优秀创新创业导师的人选,主要职责就是指导创新创业项目的审批及讲座。同时,他还是福建省福州市人社局创业导师,参与评估福州创新创业大赛项目的主要评委之一。同时期,福建广播电台961财经频道的《创业奇葩说》栏目邀请他做为栏目的项目投资顾问及辅导教练。除此之外,他还是福建江夏学院学生创新创业指导的客座教授、福州智慧城市协会投融资专家顾问等。
一系列的头衔和社会角色,让涂志辉无形中增加了一层社会责任和担当。
经济发展VS环境保护
人们常说,当你能站在“顶峰”时,你就会有“悲天悯人”的情怀。做为中国顶尖的产业经济学家之一,涂志辉也一直践行着这样一条准则。涂志辉说,中国古代的“民本经济观”着眼于安邦定国,以“民生”为核心,以富民、养民为基础。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再次讨论这个话题,就首先应该站在当今的产业高度,去谈发展。
涂志辉认为今天的产业经济学家,既要以民为本,让百姓过上富足生活,也要站在产业的高度去统筹全局,以此让国家长治久安。比如环境保护的问题。他明确指出环境保护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其实是一个矛盾体。
国家在发展阶段,环境污染是不可避免的。对于还处于契需解决国民温饱阶段的国家来说,尽管减少环境污染是必须的,但国民首先填饱肚子才是切实可行的。人们需要先活下来,才会去考虑下一步怎么活好的问题。另外,环境的规制问题,全面涉及到人才的就业问题。涂志辉找了很多数据去论证,发现这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体。限制环保,就业就差。管制宽松,就业就好。为此,涂志辉说:对于由环保而带来的产业发展问题,不能一概而论。要根据所在地的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首先要发展,其次才是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除此之外,涂志辉还在他的论文《环境规制下的就业效应是否存在区域异质性——基于“两控区”PSM-DID研究》中指出:优先级需要解决的是发展问题,然后才是产业污染问题。环境保护问题,不应该一刀切,要注意的是工区不同的产业形态和产业构成。除此之外,意识到环境问题,就应该鼓励创新,用科技手段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从而带动就业和GDP的增长。再有,就是引进外资或者绿色产业,以发展当地经济。
涂志辉用经济学中一个很重要的观点阐释了这个问题:边学边干。在学中干,在干中学。涂志辉也是这么践行的。他在功成名就后,选择放下名利从而全职攻读博士学位,就是出于这样一种考量。他希望能在现有基础上,加强对世界经济的理论研究。用世界经济发展的视角以及跨国公司的先进管理经验为国内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咨询和帮助。
在攻读博士期间,涂志辉展现出了非常优秀的领导力,也在科研项目上起到了带头作用。他参与的2018年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青年项目《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文化贸易结构优化研究》得到了导师的大力赞扬。与此同时,他还参加了福建省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项目,探讨国际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与趋势研究,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果。他围绕导师的研究方向,确认研究论题的前沿性以及具体研究方法的可行性。他的研究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的重要论述和弘扬北京冬奥精神研究》已经获得批准,正式开始了立项。
小结
如今,涂志辉的“经世济民”之路正在途中。他一方面以探求经济运行规律为己任的经济学人为不懈追求的目标,一方面进行理论结合实践的研究。为了避免经济学研究偏离现实,过度理想化和模型化,与经济学“经世济民”的宗旨背道而驰,他担任了多家平台的创新创业导师,也第一时间入选了全国创新创业万名导师人才库。同时,他还在持续深化对中美体育产业发展问题的研究。现在他的博士论文已经被拟作为专著修订在2024年下半年出版。很快,人们将看到这一成果的深层剖析与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