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科技 > IT届

高瓴资本卖京东买阿里 京东的盈利能力不行了?

2018-08-25 08:50:00 来源: 搜狐 作者:
摘要: 原标题:高瓴资本卖京东买阿里 京东的盈利能力不行了?

搜狐科技 文/马颖君
6月22日,据格隆汇报道,和京东关系密切的高瓴资本在本季度大幅减持京东6亿美元,

原标题:高瓴资本卖京东买阿里 京东的盈利能力不行了?

搜狐科技 文/马颖君

6月22日,据格隆汇报道,和京东关系密切的高瓴资本在本季度大幅减持京东6亿美元,同时加仓9亿美元给阿里巴巴。这一增一减,阿里巴巴成为了高瓴资本的第一大持仓股。

高瓴的这一动作让外界颇感意外。它和京东的好关系人尽皆知,前者是后者迅速壮大最主要的资本推手之一:高瓴在京东早期重金投资3亿美元,帮助其建立物流,随后又说服腾讯放弃了自己做电商的想法,撮合了京东和腾讯的合作。

就在上一季度,京东还是高瓴绝对的重仓股,高瓴在京东和阿里上的资金分配还是14亿和3亿美元,然而这一季度,两者的持仓比重颠倒,变为了8亿和12亿。

那高瓴卖掉京东,转而去买阿里的原因何在呢?

就在高瓴卖京东买阿里被报道的第二天,阿里巴巴发布了2019财年Q1财报。财报显示,阿里巴巴该季度收入同比大增61%,连续6个季度保持超过55%的高速增长。核心电商收入同比增长同样高达61%,超分析师预期。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第二季度,京东的净收入达到122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1.2%,同比增速为上市来最低,刚刚超过阿里的一半。净收入中,来服务业务的净收入达到了118亿人民币。由于在技术研发上的投入大增79.8%,导致二季度净利润仅为4.78亿人民币,较去年同期的9.765亿下降了近50%。

本着为金主,即出资人LP赚更多钱的原则,高瓴资本做了仓位上的平衡。

实际上,目前京东正处于一个略显尴尬的阶段,整体收入增长疲软,第三方业务后劲不足,开放物流业务增长迅速但尚在成长之中,重金投入的技术不能立竿见影使物流成本降低。

第三方业务后劲不足

京东在刚上市时,因其持续亏损而饱受诟病,不过京东用GMV的高速增长一直给资本市场以信心。

在连续亏损19年后,京东终于开始盈利了。2016年Q1,京东交出了第一份扭亏为盈的财报。艰苦奋斗19年,终于迎来盈利,对于京东的质疑一瞬间变成了赞美,资本市场对京东的估值依据也开始向净利润过渡。

不过与此同时,京东GMV的增速也逐渐放缓。2014年,京东的营收增速为66%,2015年58%,2016年下降至43%。

资深分析师、虎嗅网研究总监李彤认为,随着GMV增速放缓且权重下降,资本市场上对京东的估值依据开始向净利润过渡,这无形中也成为了京东经营策略调整的一个指挥棒——京东开始努力挖掘“第三方”卖家身上的潜力。

第三方平台业务迅速增长,对京东财报贡献巨大。第三方商家的GMV最后一次在财报中被单独提及时,贡献的占比已经逼近总GMV的50%。

在第三方卖家的助推之下,京东随即交出了第一份、第二份,直到这个季度第九份的盈利的报告。然而资本市场对于不断盈利的京东的态度从一开始的兴奋和认可,逐渐变得麻木。2018年Q1、Q2财报交出以后,京东的股价竟然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跌。

资本市场对于连续为正的“净利润”越来越不感冒的原因在于,净利润这个指标并不能准确反映主营业务的经营好坏,它受到息、税、摊销、折旧、其他收入等各方面的影响, 以2018年Q1为例,其15亿元的净利润,基本上是来自于投资收益和其他收入。

不过根本原因还是在于,一开始增长迅猛的第三方营收逐渐显得“后劲不足”。

主要由第三方卖家贡献的“服务收入”的增速从2013年Q1的近200%,一度跌落到2017年Q3的31%,在京东全面开放物流业务以后,面向第三方商家收取的物流服务费用计入了“服务收入”,这才使得“服务收入”的增速才逐渐恢复了增长,提升到2018年Q2提升到51%。

尚在青春期的物流业务

京东的营收主要由两部分组成,销售产品带来的收入和服务收入,拉动营收快速增长的是后者,2018年第二季度净服务收入为118亿元,同比增长51%;而在净服务收入中,增长最快的则是物流,这部分增速为151%。

然而目前京东的问题在于,第三方商家贡献的收入增长乏力、后劲不足;物流收入是京东收入增长的新希望,但实际上,物流刚从成本中心转变成利润中心,整体上还处在青春期,还未进入成熟盈利阶段,远不能接下保驾高增长的大旗。

正处在商业化的过程中的京东物流,是财报中的不稳定因素。

目前来看,在未来很长时间内,京东物流还将处于高投入的快速发展阶段。在京东Q2财报发布后的电话会议上,CFO廖建文还为接下来的利润走势打了一剂预防针。

CFO廖建文表示,“今年和明年的利润率增长会呈现一个非线性走势”,其原因在于京东加快了物流的商业化进程,但是现在还不确定是否可以在年底前完成商业变现。

廖建文的表达比较含蓄。随后摩根大通的分析师追问道,“非线性增长趋势是否意味着公司下半年营收和利润率会更加动荡?”廖建文没有直接否认会动荡,只是进一步解释称,京东会成立一家独立运营的物流管理公司公司的筹备预计在6-12个月完成,所以会对下半年的收入造成一些影响,造成今年和明年的非线性增长趋势

研发投入难以立竿见影

财报显示,京东2018年Q2的净利润为4.78亿人民币,较去年同期的9.765亿下降了近50%。

有媒体分析称,京东这个季度净利润大幅下滑的原因是大幅增大研发投入所致。财报显示,京东该季度在研发上投入了27.81亿人民币,同比大幅增长79.8%

27.81亿人民币对于京东意味着什么呢?和同期82.1亿的履约费用(把商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物流费用)相比,技术研发费用居然占到了履约费用的33.8%,也就是说,如果没有这些研发投入,京东第二季度可以多配送33.8%的订单。

京东已经连续几个季度加大了研发上的投入,2017年Q4和2018年Q1,京东在技术方面的投入增幅分别为74.5和87.2%,研发费用增大可以看做是刘强东意志的体现。

在京东2017年的年会上,刘强东表示,“未来十二年,京东只有三样东西,技术!技术!技术!”

另外从京东的组织架构调整上,也能看出刘强东对于技术的重视。

京东的组织架构从今年1月份调整以来,业务层面直接向刘强东汇报的高管数量大幅度减少,新加入的AI方面的人才,如裴健(前华为首席AI科学家,出任京东集团副总裁)申元庆(前微软亚太科技董事长,出任京东云事业部总裁)等都是直接向刘强东汇报。从管理层的结构变化也能看出,刘强东的精力也更多的向人工智能转移。刘强东对技术高度重视,又把主要的精力投入到AI上,研发的开销自然猛增。

但一个尴尬的现实是,对于技术的高额投入并不能立竿见影,履约费用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还会维持在一个较高水平。

粗糙地布局未来

但凡是上市公司,都在试图给资本市场一个又一个故事,通过这些故事给资本市场希望。在中国的互联网公司中,故事讲得最好的无疑是阿里。

马云在2016年说过一段讲话:

“我们早些时候就认定一个理论,没有一家互联网公司能够 3 年到 5 年都保持优势的。所以我们形成梯队发展、有机作战,每一家公司,一个上,然后退下来,再另一个上,形成一个循环。这是我们七八年前定的战略,履带战略。阿里巴巴 B2B 需要修复,淘宝就当第一阵营,然后是天猫,然后接下来支付宝起来 了,过两年再是云计算,再是菜鸟,一轮一轮的上。”

“履带战略”相当于给整个资本市场进行了“剧透”。目前来看,淘宝和天猫已经依次完成了自己的履带任务,2016年天猫交棒蚂蚁金服,2016至2019年蚂蚁金服成为领跑者,2019至2021年阿里云接棒,接下来2021年到2024年菜鸟网打头阵。马云公布了对于阿里的战略设计相当于给资本市场的信心充值,而且一充就充到了2024年。

京东也在试图给资本市场讲一个类似“履带”的战略。

京东陆续将物流和金融独立出来,方便其未来独立融资独立发展。

目前,京东物流已完成全面开放,正在从成本中心变成利润中心;与此同时,京东金融也在C端市场和B端市场同时发力。

就像在2017年表达过未来12年京东只有技术一样,2014年,刘强东也曾表示:“京东十年后70%的净利润将来自于金融业务。”

但遗憾的是,这些指向虽然不容置疑的正确,但却只是在粗糙地规划未来。到目前为止,京东方面尚未对几项业务的发展次序做一个明确规划。

不可否认的是,以物流重模式起家的京东在多年的质疑中迅速发展,并最终盈利已经是难能可贵,当下又不惜重金投入研发再次彰显了其布局未来的长远眼光和冒险家的气质。 不过对于这家年销售额数千亿的电商平台来说,研发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其较为明确的生态布局。

返回首页,查看更多 【免责声明】 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京晨晚报网:http://huaxacaixun.com/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联系邮箱:xinxifankuui@163.com
热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