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科技/刘燕秋
一度被投资人视为黑洞的社交赛道在今年迎来了新机会。
有投资人透露,近期大概20家左右的社交产品获得了不同量级的融资。罗永浩摇旗呐喊的子弹短信7天之内完成两轮融资,职场社交领域的脉脉拿到2亿美元D轮融资,2014年上线的陌生人社交产品Soul也被曝出拿到了数额可观的B轮融资。一家陌生人社交产品的创始人告诉搜狐科技,今年6月,他密集见了十多家投资机构,最终拿下了其中五家的TS(投资意向书)。
微信、QQ的老龄化给了新产品崭露头角的机会。
虽然子弹短信一度激起很大的声量,但多位业内人士对搜狐科技表达了类似的观点:子弹短信跟微信在本质上没太大区别,语音翻译成文本的能力更强了,但用户迁移成本却很大,真正的机会仍然在陌生人社交。
陌生人社交是年轻人永远的话题,而当陌陌、探探为代表的LBS(基于地理位置)派产品已经基本垄断了市场,当下创投圈的热门产品不约而同试图在年龄和兴趣点上做出差异化。
基于兴趣社交的flow、积目,一起看片的微光,树洞类型的匿名社交软件一罐,同样不看脸、标榜灵魂社交的Soul,混合了LBS和Snap玩法的Spot……95后成为这些人群瞄准的主力人群,也有鲜明打出00后大旗的社交产品,比如小肚皮。
(一罐产品界面)
“社交大家都想做,小产品每年都不少,不过之前可能不太受关注,今年一个标志性的大事件是探探被陌陌并购,这让我们所有做社交的人都看到了曙光”,一位社交创业者告诉搜狐科技。但在获得关注的同时,也有人预计,这一波陌生人社交很难做到陌陌那个用户量级,千万日活还是一个比较合理的期望。
是谁在挖掘新的社交需求?谁又是这些新产品的用户?
搜狐科技采访了几家新晋陌生人社交产品的创始人和几个尝试过新产品的年轻人,试图呈现陌生人社交领域一些新的可能性。
社交软件“微光”创始人、A站前COO翅膀:永远不做基于地理位置和颜值的匹配
我原来在A站负责整体的产品业务,我自己也是A站、B站重度用户,当时我就发现用户喜欢在弹幕上留言打招呼,像是“前面的别走”这种,但受限于非实时的形式,弹幕并不能让人聊起来。后来我就考虑,不如做一个产品,让大家真的能边看视频边聊天。
微光的初衷,就是希望能够让每一个孤独的普通人,都能立刻获得同好的陪伴。
以往大多的陌生人社交产品都会有几个问题,一是使用门槛过高,为了精准匹配,要么需要用户回答很多问题,填写很多资料,要么上来就要你拍视频发图写动态。而大多普通人,没法产生那么高质量的内容去吸引别人。二是破冰难,用户不知道怎么搭讪对方,不会聊天,一句你好就此凉凉。三是回应慢,效率低。一条消息发过去后半天得不到回复,此刻的孤独感无法得到释放。
我觉得丰富的个人资料和动态并不是两个人能认识并成为朋友的主要条件,“聊得来”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微光致力于给用户一个能够轻松开口说话的空间,你有空我有空,都需要别人的陪伴,也都喜欢同一个内容,这就足以成为开口说话的前提,聊得好了比心互加好友,聊不好了一拍两散各自安好。
还有各种明着暗着看脸看地理位置的荷尔蒙导向产品,导致女性用户要背负着约炮的恶名来使用,所以女生在里面通常都不够活跃。大家都认同女性用户是社交产品的核心,但以往的陌生人社交产品却没有几个真正尊重女性用户让她们有安全感的。微光目前的女性用户占比保守估计在60%以上,可能更高。我们永远不会做基于地理位置和颜值的匹配。
微光去年10月上线,目前95后的用户占了90%,很多人都在探寻新一代的年轻人在社交方面和之前的年轻人有什么不一样,我觉得其实并没有什么显著的不同,只不过网络发达带来的孤独感更强烈,很多抱有这种疑问的人要么是天之骄子从未体会过孤独,要么就是忘了自己年轻时候的感觉罢了。现在微光1v1聊天后互加好友的比例是40%,我们已经验证了建立关系的效率,接下来我们将把重点放在帮助用户维护关系和增加非实时交互的场景方面。
我创业的时候创投圈都不谈社交,现在大家基本上都能get到一个点,年轻人需要新的社交方式,看陌陌、探探的数据也会发现更年轻的人没往那儿去。但之前没有人做过微光这类的陌生人社交,也有人会质疑是不是能行得通。很多人会问,你这个产品能约吗,我就说约炮是陌生人社交里的小需求,聊天才是大需求。
相机应用B612咔叽市场副总裁、图片社交应用nice前市场合伙人孙琦:希望赋予女性更多权利
现在80、90后的社交需求逐渐变弱,随着年龄增长,圈子都相对固定了,就从社交需求变成了通讯需求,但是更年轻的一代还有微信之外的社交需求,我预计更符合新一代年轻人使用习惯更多元化的社交产品会在今年或明年有一小波爆发。
B612想找一些年轻的产品做推广,所以也在关注最新的社交产品。我最近关注到一个主打00后社交的APP,玩了一段时间发现这代人的表达还是有自己的特点。我很少看到有人在里面传自己的照片,但是大家都很喜欢用明星照片或者卡通图片来表达心情状态,这说明他们可能用的手机像素不高,另外可能觉得自己不是那么好看,也还没了解到我们这类修图APP,但是又有很强的表达自己的欲望。
我们自己也在孵化一个交友产品,叫“小伴”。做“小伴”的初衷也是因为我们发现,B612生产的照片就是一种社交货币,用户会分享到朋友圈里。现在我们每次做调研都会发现,年轻人有很强的社交需求,特别是一些刚刚毕业的人都想通过一些自然的方式认识异性,这就需要有一些辅助工具,浅层次来说是交个朋友,更深层次还是希望通过表达自己吸引别人的注意力。
小伴跟探探有些类似,但是更希望给女性更多权利。实际上,探探也在发展成男生主导的社交工具。另一方面,我们发现周围的单身女生大都长得不错,学历不错,经常健身读书充电,但是相对来说,十个不错的女孩才能对应一个不错的男孩。小伴希望给女性更多权利选择男性并且不被男性打扰,比如我们设置了一个打分功能,女生可以给男生打分,现在这个产品还在打磨阶段,希望有更多的功能把这个点表达出来。
我做过很多年社交、社区相关的工作。上大学的时候就喜欢在榕树下写东西,一毕业就去了当时的四大门户之一TOM网做论坛,那是中国的Web1.0阶段,之后又去了人人网和猫扑,然后在微博做市场推广,后来创业做了图片社交应用nice,再后来是B612。
从PC到移动端,从BBS到SNS,从文字到视频,完整经历了互联网发展的一个周期,我觉得内容的承载形式反映了不同阶段年轻人的不同。早期年轻人比较含蓄,所以早期都是文字形式,后来可以导入图片,再后来变成图片为主,变成快手、抖音这样的视频,反映了年轻人从含蓄变得开放,越来越追求个性。
另一方面,做社交产品,时间窗口真的很重要。现在微信开始老龄化,朋友圈的活跃度明显降低,以前晚上8到9点是朋友圈的高活跃阶段,一个小时可能刷出100条,现在可能也就一半。如果现在做nice会比当年好很多,但在微信蓬勃发展的时候,小产品基本没有机会。当年那一拨做图片社交的产品后来纷纷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小红书转做电商后来又做社区,nice现在转型做潮流电商也还不错。
今年社交和社区都是热门。我去快手见程一笑的时候他也觉得今年社区是一个大的方向。社区以内容为核心,人是其次的,社交以人为重,内容为辅,有不同的侧重,但归根结底都是人想展现自己认识别人这个核心。
社交应用“积目”创始人蔡狄:想做青年文化的社交链
(积目的目的筛选界面)
我属于特别害怕孤单寂寞的那一类人,各种陌生人社交产品都会去体验。
做积目还是因为觉得很多人在做陌生人社交,但是没有一个产品把人群的指向抓的很清晰。我觉得现在的年轻人,对社交的需求已经不仅仅是打发时间那么简单了,这其中青年文化是一块空白,青年文化爱好者玩大众社交产品,很多人都反映说很难遇到志同道合的人。
积目就是一个青年文化人群的陌生人社交app。比如我喜欢看livehouse,但是一个人参加线下活动很孤单,我在活动过程中渴望结识到普通朋友,但现场很难达成社交行为,因为大家都在盯着艺人,积目就是线上的平台兼顾线下的社交场景。
其实现在有趣的年轻人挺多的,我做这个产品也是因为我本身对青年文化感兴趣,也做过很多年青年文化推广。玩摇滚、玩滑板、纹身,这就是早期的青年文化,后来出现了很多青年文化厂牌,中国现在的livehouse、音乐节数量在逐年增长,除了北京、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成都、西安这些城市的青年亚文化也已经很丰富了。
我们的产品逻辑是充当一个催化剂,帮你找到你想找到的分类人群。整个产品在人群上由青年文化男、青年文化女、大众文化男、大众文化女四类人组成,这四类人会产生多种社交关系。现在青年文化用户占了八成,随着自传播渠道越来越多,会有越来越多大众男女想进来看看。积目是一个抽屉式发展的产品,未来青年文化用户和大众用户共同使用一套图标,但是只会看到和自己同类的用户。
我们想做一个社交平台而不是社交工具,社交工具仅仅提供让男女相识的机会和IM通道,但我们想做青年文化完整的社交链,从你在平台上认识开始,就有一个目的语言系统,图标代表你想做的事,选择相同图标的才可以匹配,目的是使得陌生人快速破冰。我们也导入了社交场景,去年一年我们和中国所有线下青年文化品牌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相识之后系统会告诉你该去哪儿玩,帮你加深相互间的关系。
目前在我们平台上选择标签最多的是livehouse,其次是蹦迪,club,说唱,纹身,电子烟,改装车等。还有一个特别的标签叫“灵魂社交”,很多人都有社交恐惧症,我们也希望帮助到更多有社交需求的人,不一定都是很潮很酷的人。
积目的使用人群95%都是95后到00后之间,80后只有1%到2%。我们想要锁定的人群是90到00后之间,这部分人刚刚毕业,有的还在上学,很多人处于单身状态,有很强的社交意愿。
现在很多人说自己做的是00后社交软件,但我觉得00后有点超前了。一方面,他们时间其实非常有限,我们前段时间调研了一个社交产品,它在暑假匹配率特别高,但等到开学了就很难再匹配到人。另外,00后有付费意愿,但更多还是在花家长的钱,缺乏付费能力。
“微光”用户,19岁,广东男孩:受不了目的性太强的陌生人社交
用微光是因为看电影这种很轻松的消遣方式和社交结合起来,让人没有孤单感,但我觉得这种探索型的视频社交媒体不会火,就像前两年的图解电影app,虽然发展方向挺好,但是细节上不够人性化。up主的权限很少,把要播放的视频放上去就完事了,没有地方展示个人魅力,创造力太有限了,观众的权限也很少,只能观看,进度条自己都不能掌控,吐槽的机会稍纵即逝。没有类似QQ空间的展示个性的地方,观众之间也很容易尬聊。总结起来就是电影看的不舒服,社交也不舒服。
我平时主要用QQ,微信,微博,soul这四个社交软件。像陌陌,探探之类的纯陌生人交友应用,我找不到话题不知道聊什么。所谓的陌生人聊天应用只为了交友而聊天,目的性太强了,实在受不了。soul刚开始挺好,后来宣传方式变了,以前是说的是相同灵魂的人聊天软件,后来广告语变成了来一场陌生人的恋爱吧之类的,还把这种宣传语传的到处都是。
我属于好奇心很强的那种人,社交需求主要是交朋友,看新闻,长见识,消磨时间。你知不知道快手?我觉得快手是这两年发展的最好最纯粹最有前途的短视频社交应用了,抖音和快手比输在了社交,在农村,人们更喜欢快手的社交性,我喜欢快手一个神奇的功能,就是全球漫游。
快手的用户遍布全球,你可以随便设置自己想看的地方,可以特别直观的看见全球不加修饰的风土人情。你在界面随便输入地名,只要有快手的用户在,想看哪里都可以。我在微博看到了有趣的新闻,比如地震,台风,或者节日什么的,就会去快手搜地名,直接看看能不能找到当地的视频。
“一罐”用户,25岁,地方媒体工作者:在罐头里找到了网恋对象
一罐其实是我使用的第一个匿名社交软件。陌陌之类只听过,真没用过。我的工作有一点点敏感,在匿名软件就无所畏惧。因为我用一罐用得比较早,当时应该还是测试版,早期体验比较好,既有单纯的聊天认识,也可以满足两性好奇,我就在罐头里找到了网恋对象,感觉很nice,等她考完研就可能奔现。
但我觉得现在罐头的某些板块“约”的成分更多了,包括文爱以及加微信和QQ之后的磕炮、奔现。不过我觉得这也是两情相悦、两性需要,跟罐头这个平台是无关的,因为罐头对聊天的保护还是很严密的,可以单方结束对话,可以举报关闭对话,也不怕骚扰,反正看你怎么用了。我之前也是抱着聊天顺便找女朋友的想法,也遇到各种女生,也让我真正认识到,在一个匿名私密的语境下女生的两性欲望,当然男生更是如此。
在一些秘密板块,我可以看到家长里短的各种故事,刷一刷还是很有意思。我还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罐头里的人低龄低学历甚至低颜值占了大多数,我聊过的很多女生都是二本以及以下学校,中专大专很多,在求撩海以外的板块,高中生比例吓人。
“小肚皮”用户,高二女生:我经常情绪不好,会删光好友
我现在读高二,不过学校不是很好,升学率很低。我一开始是在软件商店里女神专题里面看到小肚皮的,就下载了,一直坚持在用,因为我有点孤独。小肚皮一度是我唯一的栖息地。即使后来发现了微博,依旧没有放弃小肚皮。它对我来说是唯一的,别的软件都代替不了。
我初中的时候被班里的女生孤立过,高中也没有缓过来,在家里休息了很久。我经常情绪不好,会删光好友。每隔一段时间,朋友都会变。唯一没有变的是两个朋友。一个是我把自己所有的事情都告诉她,大多是不开心的。她在很长很长一段时间里面,是唯一真心对我的朋友。我一直觉得是她在拯救我。另一个,大概算是我在拯救她。我没告诉她我的情况,她大概以为我一直很开心。我陪了她很久,即使删了她,也会再加回来。
我在这个软件里面看到了很多东西,有好的,有坏的。我发现,很多过得不好的人才会一直留在小肚皮,好多人经常发一些生活不开心的帖子,我一直把放弃小肚皮当成融入新生活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