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3日,在深圳远近闻名的客家大万围中,大万子弟、坪山非遗传承人曾棋威,惟妙惟肖的演绎着客家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舞麒麟,与往常演出不同的是,他的头部、四肢、手部均戴有密密麻麻的动作捕捉传感器,这正是坪山区“数字舞麒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数字化工作的重要一环,利用动作捕捉技术对体育非遗进行高精度标准化数字采集。
麒麟舞是中国最早的拟兽类舞蹈,象征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作为客家传统文化代表之一,坪山舞麒麟表演源于对自然生命力与农耕实践模仿,套路融合螳螂拳武术步法,动作刚健雄美,吸收“刚、柔、脆、快”精髓,伴随着锣鼓和唢呐等昂扬乐声,集舞、乐于一体,是客家人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
2024年5月,为弘扬坪山客家文化,提升坪山麒麟舞项目区域影响力与知名度,坪山区与深圳大学体育学院共同启动“数字舞麒麟”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推广项目,在对城区重点非遗“麒麟舞”项目的电子建档、动作捕捉基础上,结合“麒麟舞进校园”等活动,推出一系列精品宣传。
动作捕捉技术是一种高精度的数字化采集手段,通过高精度的传感器和捕捉设备,能够实时记录并保存人体的动作信息。其动作数据可作为连接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桥梁,可以广泛应用于虚拟现实、游戏、模拟训练、生物力学研究等诸多领域。看着动作捕捉成果,曾棋威有着别样感受:“我从5岁,就开始舞麒麟,没想到有给麒麟舞做动作捕捉的一天,看着另外一个小人和我同步舞麒麟,这也是第一次,感觉很特别”
此次在大万世居内开展的麒麟舞应用动作捕捉项目由深圳大学传播学院王建磊教授团队完成。利用这一先进技术,该项目对麒麟舞传承人的每一个细微动作进行精准捕捉,并转化为数字化的动作数据,此举将完整保存坪山麒麟舞的身体动作原始数据,为后续的麒麟舞动作指导、文化产业虚拟开发等提供基础。
深圳大学体育学院副院长王东表示“在大万世居这个客家代表性古建筑中进行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麒麟舞’动作捕捉项目非常有意义,这是全国首例针对麒麟舞开展的动作捕捉项目,将深大学术优势应用到非遗原始数据保存与文化场景语境还原中。项目负责人张洁教授团队硕果累累,在国内外针对非遗高校与政府合作共建、系统性保护等方面,发表了一系列学术成果。未来,深圳大学也将延续对坪山麒麟舞的关注,在百千万突击队、文化遗产志愿队的基础上,继续推进校麒麟队、大创项目等组织、项目建设。”
来自世界客都梅州,麒麟舞大创负责人的罗同学说:“作为客家人,无论多少次,每当我亲眼目睹这一传统艺术时,我内心都深感震撼,有一股自豪感油然而生,希望能让社会更多关注到客家文化。通过动捕技术的数字化转化,我们能够驱动形象穿越历史,让麒麟舞等非遗化身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形态,得到更好的传播与传承,这也是我们大创项目接下来希望一步步实现的。”
2024年暑期,深圳大学体育学院建立“舞动坪山”实践团,针对坪山重点麒麟队进行深度调研收集照片3千余张,整理访谈记录6万余字。突击队负责人陈同学表示“对麒麟舞进行动作捕捉后,成果可以直接应用于校园教学中,预计明年将推出一套适合中小学生的麒麟舞课程”。